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化学   408篇
晶体学   39篇
力学   75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100篇
物理学   46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Eleven (S)-(-)-bishydrocarbyl-(l-alkanoylpyrrolidin-2_yl)_methanol derivatives of three typ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L-proline.asymmtncally selective alkylation products were obtained oy LDA treatment and alkylation using methyl 2-bromoethyl ether, and three types of chiral α-Substituted-γ-butyrolactones were obtained by hydrolyzing the alkylation products, with %e.e. beijing up to 89 percent.  相似文献   
32.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3.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4.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5.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6.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9种农药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同时测定蜂蜜中9种苯并咪唑类和新烟碱类农药的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蜂蜜样品用磷酸盐缓冲液(pH=7.8)溶解,超声提取,经亲水亲脂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氮吹浓缩,定容,过滤膜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以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2~0.05 mg/L范围内9种农药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 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1.0 μg/kg和0.3~2.0 μg/kg。对阴性蜂蜜,在5.0、10.0、20.0 μg/kg 3个水平下分别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测出9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8.2%~10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3%~14.3%(n=6)。该方法可适用于大批量蜂蜜样品的快速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37.
用先进流变扩展系统ARES(Advanced Rheology Expanded System)对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测定,并且将所得的结果与GPC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误差非常小.因此认为用ARES进行特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对生产的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粉丝中过氧化苯甲酰,采用了以还原铁粉作为还原剂将过氧化苯甲酰还原成苯甲酸,0.02 mol.L-1氢氧化钠作为提取液,滤液经色谱分离后,在检测器230 nm下测定苯甲酸的含量。线性范围为1~50 mg.L-1(r=0.999 9),检出限为0.2 mg.L-1,RSD为1.49%~4.61%(n=6),回收率为88.0%~97.5%。  相似文献   
39.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木犀属植物,原产我国,属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素以香花著称.桂花喜湿润,亦耐旱;喜阳光,亦耐阴;喜温暖,亦耐寒[1].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桂花叶形较小,革质.  相似文献   
40.
By using GC-MS to analyze the extracts of source rocks, coal and crude oil samplesformed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China,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twenty-two compounds of five types of bicyclic alkanes have been dis covered in the samples. Thispaper makes an exposition of stereochemical structur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ve features ofthese compound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rmal evolution. Furt-thermore,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abundance ratios of bicyclic alkanes to steranes and ter-panes, drimane to homodramane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C_(15),C_(16),C_(12)-C_(14) series of bicyclic-alkane compounds can be used to judge and determine types of oil and gas forming environ-ments (the depositive environments of source rocks from which the oil and gas wereformed),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and degree of matu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